月上簟如水,轩高帘在钩。
竹声寒不夏,蛩思静先秋。
偶得清宵兴,方知白日愁。
所思何处远,斜汉欲低流。
月光洒在竹席上清凉如水,高轩的帘幕半卷如钩。 竹声萧瑟让人忘却这是夏季,蟋蟀的鸣叫仿佛提前带来了秋意。 偶然在这清净的夜晚心生感慨,才明白白日的愁绪从何而起。 思念的人远在何方?只见银河斜垂似要低流向远方。
这首诗以夏夜景物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思。讲解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意象分析:重点讲解“月”“簟”“竹声”“蛩”“斜汉”等意象的选取及其作用。 2. 情感脉络:从“清宵兴”到“白日愁”,再到“所思远”,梳理诗人情感的变化。 3. 表现手法:分析诗中对比(夏与秋、昼与夜)、通感(“竹声寒”)等手法的运用。 4. 语言特色:体会诗歌语言的清丽自然与意境的含蓄深远。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借夏夜景致抒发的复杂情感,理解晚唐诗歌的审美特点。
这首诗以夏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清凉静谧的意境。前两联以“月”“簟”“竹声”“蛩思”等意象,勾勒出夏夜的特有氛围,同时以“寒不夏”“静先秋”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后两联由景入情,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以及白日愁绪的感悟。尾联以“斜汉欲低流”作结,既描绘了银河低垂的夜景,又暗喻思念之情的绵长。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体现了吴融诗歌婉约含蓄的风格。
此诗为唐代诗人吴融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中通过夏夜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以及内心的孤寂愁绪。吴融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个人仕途坎坷,诗中“白日愁”可能暗含对时局或自身境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