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殿久沾恩,东归过海门。
浮荣知是梦,轻别肯销魂。
明发先晨鸟,寒栖入暝猿。
蕺山如重到,应老旧云根。
紫禁城中久沐皇恩,如今东归将渡海门。 方知浮华荣辱皆如梦,轻言离别岂会黯销魂。 黎明启程早于晨鸟,寒夜栖身伴暮猿。 若得重游蕺山故地,定要寻访旧云根。
1. 唐代僧官制度:紫衣赐予体现佛教与政权的密切关系 2. 吴融诗风:属"温李"一派,工丽中带沉郁 3. 禅诗特点:以世俗语说出世法 4. 地理意象:蕺山在浙东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5. 晚唐文学思潮:由社会批判转向内心观照
首联以空间转换切入,从紫殿到海门暗示人生转折;颔联用"知是梦"点破主旨,否定句"肯销魂"强化超然态度;颈联通过早晚意象的极端对比,表现修行苦旅;尾联虚拟语气"如重到"透露对精神原乡的追寻。全诗以"恩-梦-别-行-归"为脉络,完成从尘世到方外的精神跨越。
全诗以"梦"为诗眼,前四句通过"久沾恩"与"轻别"的对比,展现看破荣华的超脱;后四句以"晨鸟""暝猿"的意象组合,勾勒修行者的清苦旅途。尾联"旧云根"三字既指实景,又暗喻精神归宿,体现晚唐诗"尚意"特征。对仗工整中见流动,平淡语言蕴含深刻禅机。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广利大师(僧侣)辞别宫廷东归。吴融作为晚唐官员,借赠别抒写对宦海浮沉的感悟,反映当时士人"仕隐两难"的矛盾心理,兼具禅理与人生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