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应亦抵伤春,屈宋当年并楚臣。
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
悲叹秋天的哀愁,本应与感伤春天的惆怅相当, 屈原与宋玉当年同是楚国的臣子。 为何自古以来美好的时节, 总是只能让文人墨客用诗词来寄托惆怅?
此诗通过三层递进展开:首句提出文人本应平等看待春秋之悲,次句以屈宋为例说明文人困境的历史延续性,后两句则点明核心——文人总被美好时节反衬出孤独。吴融用“从来”二字强调这一现象的普遍性,最终以“惆怅付词人”作结,暗示文学创作成为文人宣泄苦闷的唯一出口。全诗在20字中完成历史纵深与个人抒情的统一,堪称晚唐咏史绝句的典范。
全诗以对比开篇,将“悲秋”与“伤春”并提,突出文人敏感多思的特质。后两句以反问形式,揭示文人总在美好时节陷入惆怅的悖论,暗喻政治理想与现实落差。吴融借古讽今,语言凝练,典故运用自然,体现了晚唐诗风含蓄深沉的特点。
此诗为晚唐诗人吴融所作。晚唐社会动荡,文人多怀才不遇,吴融借屈原、宋玉的典故,抒发对文人命运与时代困境的感慨。诗中“悲秋”“伤春”的对比,暗含对盛世不再的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