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能酬国士恩,短亭寂寂到黄昏。
回肠一寸危如线,赖得商山未有猿。
无法报答国士的恩情,短亭中独自寂寞直至黄昏。愁肠百结如细线般脆弱,幸而商山没有猿声增添哀伤。
此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转用意象达情。“酬恩无路”体现儒家士人的责任焦虑,“短亭黄昏”以空间与时间双重意象烘托孤独。第三句“危如线”的比喻新颖深刻,末句看似庆幸实则更显苍凉——若无猿声尚如此痛苦,若有猿啼又将如何?吴融以简练笔墨,将贬谪文人的精神困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全诗以“寂寂黄昏”为基调,通过“回肠如线”的夸张比喻,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末句反用“猿啼助哀”的典故(如《水经注》中“巴东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以“未有猿”的侥幸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绝,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此诗为吴融《南迁途中作七首》之一,写于其被贬南行途中。晚唐政局动荡,诗人因政治牵连遭贬,诗中“无路能酬国士恩”暗含对朝廷的无奈与愧疚,“商山未有猿”则庆幸未遇更深的悲凉,折射出迁客的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