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和座主尚书登布善寺楼
和座主尚书登布善寺楼
吴融 〔唐朝〕
往事何时不系肠,更堪凝睇白云乡。
楚王城垒空秋色,羊祜江山只暝光。
林下远分南去马,渡头偏认北归航。
谁知此日凭轩处,一笔工夫胜七襄。
写山
写马
写云
往事
写羊
古诗译文
往昔的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心头,心头,更何况是凝望着那令人向往的白云深处的故乡。
楚王的城垒如今只剩下萧瑟的秋色,羊祜镇守过的山水也仅余暮色中的微光。
树林那边远远地分辨出向南离去的马去的马匹,在渡口偏偏认出向北归来的船只。
谁能知道今日在这凭栏远眺之处,一挥而就的诗文功力竟胜过织女七日编织的云锦。
展开
知识点
1. 律诗结构:本诗为七言律诗,严格遵循平仄格律,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2. 历史典故:连续运用楚王台城、羊祜岘山典故,体现咏史诗特征 3. 时空对照:通过"往事/今朝""南去/北归"构建双重时空维度 4. 意象组合:白云、秋色、暝光等自然意象与城垒、江山人文意象交融 5. 文人唱和:作为"和诗",需注意原唱与酬和的诗意呼应关系 6. 晚唐气象:诗句中隐现的衰飒之气符合晚唐历史语境
展开
古诗注解
座主尚书
:指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者对主考官的尊称,此处应为作者吴融科举时的主考官。
布善寺楼
:诗歌创作的具体地点,是一座名为“布善寺”的寺庙楼阁。
白云乡
:典故出自《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后常代指仙境或隐居之地,诗中借指故乡指故乡或理想之境。
楚王城垒
:战国时期楚国留下的城池遗迹,象征历史的变迁与繁华消逝。
羊祜江山
: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时仁政爱民,死后百姓为之立碑,见者堕泪,称为“堕泪碑”。此处借指历史功业已成陈迹。
七襄
:源自《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指织女星一日七次移动位置,引申为精美织物或卓越文采。
展开
讲解
本诗解读应把握三个层次:首先从地理空间理解,布善寺楼是观察点,楚地、江汉是视野所及的历史场域;其次从时间维度分析,通过古今对比展现永恒与瞬息的哲学思考;最后从情感脉络体会,由个人愁绪升华为文化担当。特别注意尾句的双关——“七襄”既赞文章华美,又暗含耗时费心之意,而“一笔工夫”的即时性恰恰形成反衬,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正是诗人艺术造诣的体现。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李商隐《登乐游原》等作品,深化对晚唐登临诗特质的认识。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时空交错的笔法构建苍茫意境。首联以“往事”“白云乡”奠定怀旧基调,颔联用楚王与羊祜的典故形成历史纵深,空寂秋色与朦胧暝光强化了盛衰无常之感。颈联通过“南去马”“北归航”的空间意象,暗喻人生漂泊与归宿之思。尾联陡然转折,以“一笔工夫”的文学自信超越时空局限,既呼应前文的历史虚无,又彰显诗文不朽的价值。诗中工整的对仗与流动的视角,展现了晚唐诗精工婉曲的特质。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晚唐时期,作者吴融与座主(科举考官)同登布善寺楼有感而作。当时唐王朝国势衰微,社会动荡,诗人通过登高怀古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的感慨。诗中结合楚王城垒、羊祜江山等典故,暗含对时代命运的忧思,同时以“一笔工夫胜七襄”自许文才,体现文人于乱世中坚守文化传承的自觉。
展开
作者信息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古诗数量:
329
名句数量:
1120
作者其他古诗
1
溪边
1.1万阅读
2
蛱蝶
1.1万阅读
3
子规
1万阅读
4
华清宫二首
1万阅读
5
风雨吟
1万阅读
6
卖花翁
1万阅读
7
途中见杏花
1万阅读
8
卖花翁
1万阅读
9
金桥感事
1万阅读
10
红白牡丹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