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双凫二首

吴融 〔唐朝〕

碧池悠漾小凫雏,两两依依只自娱。

钓艇忽移还散去, 寒鸱有意即相呼。

可怜翡翠归云髻,莫羡鸳鸯入画图。

幸是羽毛无取处,一生安稳老菰蒲。

双凫狎得傍池台,戏藻衔蒲远又回。

敢为稻粱凌险去, 幸无鹰隼触波来。

万丝春雨眠时乱,一片浓萍浴处开。

不在笼栏夜仍好,月汀星沼剩裴回。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第一首:

碧绿的池塘水波悠悠,小野鸭在水中游弋,一对对亲密相依,只顾自得其乐。

钓鱼的小船忽然移动,它们便四散开来;寒冷的鹞鹰若有意图,它们就相互呼唤。

可怜那翡翠鸟被人捉去,羽毛装点在美人的发髻;不要羡慕鸳鸯被画入图画。

幸亏(野鸭)羽毛没有可取之处,能一生安稳地在菰蒲丛中老去。

第二首:

一对野鸭亲近地依偎在池边台榭旁,嬉戏于水藻间,衔着蒲草游远了又回来。

为了觅食竟敢冒着危险离去,幸好没有鹰隼掠过水面而来。

绵绵春雨如丝,它们安眠时(雨丝)显得纷乱;一片浓密的浮萍,在它们洗浴的地方散开。

没有被关在笼中栅栏里,夜晚依然美好,在月光下的小洲、星光下的池沼边徘徊流连。

1. 作者吴融:晚唐诗人,字子华,其诗多为咏物、写景之作,风格清新婉丽,常借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2. 凫:指野鸭,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象征自由、闲适的生活。

3.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野鸭与翡翠、鸳鸯的对比,突出不同事物因自身特质而面临不同境遇,强化主旨。

4. 晚唐诗歌特点:多关注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意境较为含蓄,常借景抒情,反映社会动荡下文人的心态。

5. 意象运用:诗中“碧池”“菰蒲”“春雨”“浮萍”“月汀星沼”等意象,构建了清新自然的池塘环境,为双凫的生活提供背景,烘托出闲适、自由的氛围。

  • 凫雏:幼小的野鸭。
  • 依依:形容亲密相依的样子。
  • 钓艇:钓鱼的小船。
  • 寒鸱:寒冷天气里的鹞鹰,猛禽,会捕食水鸟。
  • 翡翠:一种鸟,羽毛鲜艳,常被用来制作装饰品。
  • 云髻:形容女子高耸的发髻。
  • 菰蒲:菰和蒲,都是水生植物,常生长在池塘边。
  • :亲近,熟悉。
  • 戏藻:在水藻间嬉戏。
  • 稻粱:指食物,代指生存所需。
  • 凌险:冒着危险。
  • 鹰隼:鹰和隼,都是猛禽。
  • 笼栏:笼子和栅栏,指被囚禁。
  • 月汀星沼:月光下的小洲,星光下的池沼。
  • 裴回:同“徘徊”,来回走动。

《池上双凫二首》是吴融借景抒情的佳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从内容上看,两首诗细致描绘了双凫在池塘中的生活场景:它们时而相依自娱,时而因外界变动做出反应,为了生存会冒险觅食,却也能在自然环境中安享时光。这些描写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能看到池塘中双凫的悠闲身影。

其次,从手法上看,对比是显著特点。第一首将野鸭与翡翠、鸳鸯对比,翡翠因美丽羽毛遭捕获,鸳鸯因寓意美好被入画,而野鸭因“无取之处”得享安稳,这不仅是对不同水鸟境遇的客观呈现,更暗含诗人对世俗价值的反思——过于出众有时未必是好事,平凡反而能带来安宁。

最后,从情感主旨来看,诗人通过对双凫自由安稳生活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无拘无束、远离纷扰生活的向往。在晚唐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诗歌既是对现实压力的逃避,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乱世中对平和生活的珍视。

这两首诗以“池上双凫”为核心意象,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却又蕴含深意。

第一首先描绘小凫在碧池中相依自娱的悠闲景象,钓鱼船移动、寒鸱出现时的反应,展现其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接着将野鸭与翡翠、鸳鸯对比,翡翠因羽毛美丽而被人取用,鸳鸯因象征美好被画入图中,而野鸭正因“羽毛无取处”得以安稳终老于菰蒲间,暗含“无才无德”反得安宁的处世感慨。

第二首进一步刻画双凫的生活:亲近池台、戏藻衔蒲的自在,为觅食冒险却幸免于猛禽袭击的侥幸,在春雨、浮萍中安适生活的状态,最后点出“不在笼栏”的自由,在月夜星沼下徘徊的惬意,突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赞美。

全诗以物喻情,借双凫的生活表达对世俗追逐浮华的不屑和对安稳自由生活的向往,意境恬淡,余味悠长。

吴融是晚唐诗人,其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战乱频发,文人往往在仕途和生活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首《池上双凫二首》通过对池塘中野鸭生活状态的描绘,可能寄托了诗人对安稳、自由生活的向往。当时不少文人在乱世中寻求避世之所,吴融或许是在观察自然景物时,由双凫的生活联想到自身处境,借诗抒发对无拘无束、远离纷争生活的羡慕,以及对世俗追逐浮华的反思。

作者信息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古诗数量:329名句数量: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