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赋得欲晓看妆面
赋得欲晓看妆面
吴融 〔唐朝〕
胧胧欲曙色,隐隐辨残妆。
月始云中出,花犹雾里藏。
眉边全失翠,额畔半留黄。
转入金屏影,隈侵角枕光。
有蝉隳鬓样,无燕著钗行。
十二峰前梦,如何不断肠。
写花
写云
古诗译文
天色朦胧即将破晓,隐隐约约能辨认出残存的妆容。
月亮刚刚从云层中露出,花朵依然隐藏在雾气里。
眉边的翠色已完全褪去,额畔还残留着些许黄色妆粉。
身影转入金屏风的阴影中,斜倚时侵染了角枕的流光。
鬓发像蝉翼般垂坠,却没有燕子形状的钗饰点缀发间。
巫山十二峰前的旧梦,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展开
知识点
1. 诗体特征:本诗属于五言排律,共六联十二句,严格遵守律诗平仄对仗规则。 2. 典故运用:诗中暗用“蝉鬓”“燕钗”“巫山神女”三个典故,增强文化内涵。 3. 时空结构:采用从破晓到回忆梦境的时空跳跃手法,拓展诗意空间。 4. 感官描写:综合视觉(曙色、月、花)、触觉(角枕光)与心理感受(断肠),营造沉浸感。 5. 晚唐诗风:体现晚唐“词采绮丽而意境凄迷”的创作倾向,与李商隐、温庭筠诗风一脉相承。
展开
古诗注解
赋得
:古代科举考试或文人聚会时,按指定诗题创作的体例,标题多冠以“赋得”。
胧胧
:朦胧模糊的样子。
隈侵
:隈指角落,侵意为渐染,此处形容身影斜靠时光影的交融。
有蝉隳鬓样
:化用《古今注》中“魏文帝宫人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翼”的典故,形容鬓发轻薄。
无燕著钗行
:反用《拾遗记》中神女赠燕钗的传说,暗示无人赠钗的孤寂。
十二峰前梦
:借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的典故,喻指逝去的缱绻情思。
展开
讲解
此诗题为“赋得欲晓看妆面”,核心在于“看”的视角转换。前四句写宏观环境:曙色、残妆、月、雾共同构成暧昧的视觉场域。中间四句聚焦妆容细节,“全失翠”“半留黄”既写实又暗示青春消褪。后四句通过器物(金屏、角枕)与首饰(蝉鬓、无钗)的对照,引出“十二峰前梦”的典故收束全篇。讲解时需注意:诗人表面写女子晨妆,实则借物抒情。“角枕光”暗含《诗经·葛生》“角枕粲兮”的悼亡意蕴,“断肠”既是梦醒的怅惘,也隐喻对唐末衰世的集体忧思。这种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氛围相融合的写法,是理解晚唐诗的关键。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破晓时分朦胧的光影为基调,通过“月出云中”“花藏雾里”的虚实相生,构建出迷离的氛围。对妆容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辨残妆”的总体印象,到“眉失翠”“额留黄”的细节特写,再以“金屏影”“角枕光”暗示夜间独宿的孤寂。颈联巧妙运用“有蝉鬓”与“无燕钗”的对比,暗喻容颜虽美却无人欣赏的怅惘。尾联突转至“十二峰前梦”,以神女典故将晓妆与断肠之思勾连,使全诗从具象的妆面描写升华为对易逝韶华与缥缈情感的哀叹,体现了晚唐诗歌“以艳笔写哀情”的典型特征。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出自晚唐诗人吴融之手。唐末社会动荡,诗歌创作逐渐转向细腻的感官描写与内心情感的挖掘。吴融作为晚唐代表性诗人,擅长通过女性视角展现唯美意境。此诗以“晓妆”为切入点,将残妆、晓色、梦境交织,既延续了齐梁宫体诗的工笔技法,又融入了晚唐特有的朦胧感伤,折射出乱世中文人对美好易逝的深切体悟。
展开
作者信息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古诗数量:
329
名句数量:
1120
作者其他古诗
1
溪边
1.1万阅读
2
蛱蝶
1.1万阅读
3
子规
1万阅读
4
华清宫二首
1万阅读
5
风雨吟
1万阅读
6
卖花翁
1万阅读
7
途中见杏花
1万阅读
8
卖花翁
1万阅读
9
金桥感事
1万阅读
10
红白牡丹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