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当贵盛,修德可延之。
不虑有今日,争教无破时。
藓斑题字壁,花发带巢枝。
何况蒿原上,荒坟与折碑。
人生在显贵兴盛时,应当修养德行以延续福泽。 若不思虑未来的衰败,怎会避免破败之日的到来? 苔藓斑驳的题字墙壁,花枝上鸟巢摇曳, 更何况那长满蒿草的原野,散落着荒坟与断碑。
1. 晚唐咏史诗常借废墟抒兴亡之感 2. "藓斑""花发"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手法 3. 杜荀鹤诗风受白居易影响,注重社会写实 4. 诗中"修德延贵"体现儒家治国齐家思想
本诗核心在于"盛衰转换"的哲学思考。首联提出论点,颔联以反问强化警示,颈联用宅院细节暗示衰败过程,尾联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荒原。诗人通过空间转换(宅院→原野)和时间维度(今日→破时),构建出深邃的历史沧桑感。艺术上善用意象叠加,"藓斑"与"折碑"形成视觉冲击,传递出强烈的虚无之感。
诗歌以对比手法展开:前两句提出"修德保贵"的劝诫,后六句通过"藓壁""荒坟"等意象具象化衰败场景。尾联"蒿原上"的拓展,将个体命运升华为普遍规律。语言质朴冷峻,体现杜荀鹤"诗旨平易而深刻"的特点。
此诗作于晚唐社会动荡时期,杜荀鹤通过描写废弃宅院的景象,反思富贵无常的哲理。诗人目睹权贵家族的没落,借破败宅院警示世人:即便身处显达,也需谨守德行以防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