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僧尊夏腊,灵岳遍曾登。
度水手中杖,行山溪畔藤。
心空默是印,眉白雪为棱。
自得巡方道,栖禅老未能。
众僧敬重他夏腊年高,灵秀的山峰都曾登临。 渡水时以手杖为凭,行山路傍溪边藤蔓为伴。 心境空明沉默如印,眉白似雪棱角分明。 自得云游四方之道,却谦称禅修尚未圆满。
本诗通过四个层次展现老僧形象:首联从他人视角突出其修行资历,用"遍曾登"暗喻悟道之广;颔联选取"杖""藤"两个具象,以简驭繁表现修行生活;颈联转入内在刻画,"雪为棱"既写实又象征高洁品格;尾联的自谦语实为更高境界的体现。诗人善用意象叠加(山/水/雪)和矛盾修辞(自得/未能),在20字中完成从外在到内在的立体塑造,展现了晚唐五律"缩千里于尺幅"的艺术特色。
诗歌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位修行深厚的老僧形象:首联以"夏腊""灵岳"显其资历与阅历;颔联"度水""行山"的动态描写展现云游苦修;颈联"心空""眉白"的对比突出其精神境界;尾联"自得"与"未能"的谦逊更显禅者风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远,体现了晚唐禅诗"以俗为雅"的特点。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杜荀鹤游历寺院时赠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当时社会动荡,佛教盛行,诗人通过刻画老僧超脱的形象,既表达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也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