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如君者,不妨身晚成。
但从时辈笑,自得古人情。
共莫更初志,俱期立后名。
男儿且如此,何用叹平生。
像你我这样的人,何妨大器晚成。 尽管被同辈嘲笑,却自有古人的风骨情致。 我们共同坚守最初的志向,都期待留下身后的美名。 男儿应当如此,何必感叹人生际遇。
1. 晚唐体诗风:语言通俗,多写现实困顿 2. 大器晚成典故出自《老子》四十一章 3. 唐代科举制度对文人心态的影响 4. "立言不朽"的儒家价值观体现 5. 酬赠诗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诗可重点解析三个维度: 情感逻辑:从自我宽解(首联)→ 价值申明(颔联)→ 互勉共进(颈联)→ 境界升华(尾联) 艺术手法:对比(时辈/古人)、用典(身晚成)、人称转换(我君→男儿) 历史语境:结合唐末藩镇割据背景下寒门士子的生存状态,理解"时辈笑"的深层社会批判意味。
全诗以"大器晚成"为核心立意,通过三层转折展现士人风骨: 1. 首联以"如我如君"建立共情,用"不妨"二字化解年龄焦虑 2. 颔联对比"时辈笑"与"古人情",凸显精神对抗 3. 后两联以"共莫""俱期"强化同道之谊,末句"何用叹"完成自我开解 语言平实而骨力遒劲,典型体现杜荀鹤"诗旨未能忘救物"的创作主张。
此诗作于杜荀鹤中年时期。诗人屡试不第,身处唐末乱世,与友人李溥同怀才不遇之慨。诗中既表达了对功名迟暮的豁达,又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展现了晚唐寒士典型的精神困境与自我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