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当时若征起,未必得身还。
凡是来凭吊先生的人,大多在荆棘丛生的荒凉之地感伤。 却不知这三尺高的坟墓,精神高度却胜过九华山。 天地之外还有什么?子孙后代也无心过问。 当年若被征召出仕,或许连性命都难保全。
本诗讲解可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抓住“墓”与“山”的意象对比,理解诗人以空间大小喻精神高低的独特构思;二是注意尾联的历史假设手法,体会诗人对费征君人生选择的认同;三要联系晚唐宦官专权、科举腐败的背景,明白“未必得身还”的深层含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体会不同时代隐士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层层递进:首联以吊唁者的视角展现墓地的荒凉;颔联用“三尺墓”与“九华山”的强烈反差突出精神高度;颈联以天地之问引申人生哲理;尾联点明隐士选择的高明。诗中“高却九华山”堪称警句,将物质与精神、世俗与超脱的关系凝练呈现。杜荀鹤以质朴语言表达深刻思考,体现了晚唐诗人对隐逸文化的深刻理解。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杜荀鹤途经九华山凭吊隐士费冠卿墓时有感而发。费冠卿是唐宪宗时期的著名隐士,多次拒绝朝廷征召。诗人借古讽今,通过对比墓地的简陋与精神的崇高,表达对隐逸高洁品格的赞颂,同时暗含对晚唐乱世仕途险恶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