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捷中华第,登船鬓未丝。
直应天上桂,别有海东枝。
国界波穷处,乡心日出时。
西风送君去,莫虑到家迟。
你高中中华科举后归乡,登船时鬓发尚未斑白。 正如月宫中的桂树,在东海之滨另有新枝。 当船行至国界波浪尽头处,正是你思乡之心如日出之时。 西风送你踏上归途,不必担忧到家太迟。
这首诗展现了三个重要层面:首先,"宾贡登第"反映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其次,"海东枝"的比喻显示中国文化的外传;最后,诗人通过"西风送君"的洒脱笔调,超越了普通送别诗的伤感情绪。在艺术上,诗人将地理空间(中华-海东)、自然意象(桂树-日出)与人文情感(及第-思乡)完美融合,短短四十字即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中外文化交流画卷。
全诗以"归捷"开篇,点明主题;"鬓未丝"暗含对友人年少得志的赞赏。颔联巧用"天上桂"与"海东枝"的意象对比,既赞美友人的才华,又暗喻其将把唐文化传播海外。颈联"波穷处"与"日出时"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意境,尾联"西风送君"更显洒脱之情。诗人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了唐王朝的文化自信与开放胸怀。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新罗(朝鲜半岛古国)派遣大量留学生来唐学习并参加科举考试。杜荀鹤为送别一位及第后归国的新罗友人而作,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