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尚怀感,况攀高桂枝。
此恩无报处,故国远归时。
只恐兵戈隔,再趋门馆迟。
茅堂拜亲后,特地泪双垂。
一顿饭的恩情尚且心怀感激,何况是高中科举的恩情。 这份恩情无处报答,只能在远离故土归乡之时。 只担心战乱阻隔,再想登门拜谢恐已迟。 在茅草堂拜见双亲后,忍不住特地泪流满面。
此诗情感表达极具层次: 1. 用典对比:“一饭”与“攀桂”形成轻重对比,凸显科举恩情之深。 2. 时空交错:“故国远归”是现实,“兵戈隔”是担忧,拓展诗意空间。 3. 细节动人:“茅堂拜亲”的朴素场景与“泪双垂”的特写,强化情感冲击。 4. 时代印记:末句“特地”二字,既表刻意为之的感恩,亦暗含乱世中身不由己的悲凉。
全诗以“恩情”为主线,层层递进: 首联用“一饭”与“攀桂”对比,突出科举恩情之重; 颔联直抒“无报”之憾,归乡的喜悦与恩情难报形成张力; 颈联转向现实忧虑,兵戈阻隔的设想深化情感; 尾联以“拜亲”与“泪垂”收束,家国之情与师恩交织。语言质朴却情感浓烈,典型体现杜荀鹤“苦吟”风格。
此诗作于杜荀鹤科举及第后。晚唐社会动荡,诗人历经艰辛终得功名,却因战乱与恩师(座主侍郎)难以再见,归乡拜亲时感念师恩而作。诗中既有对座主提携的感激,亦隐含对时局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