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今如此,残民数不多。
也知贤宰切,争奈乱兵何。
皆自干戈达,咸思雨露和。
应怜住山者,头白未登科。
如今整个县境残破不堪,幸存的百姓所剩无几。 我深知贤明的县令心焦如焚,可又能拿这些乱兵怎么办呢? 战乱导致民不聊生,人们都渴望朝廷的恩泽如雨露般降临。 更应怜悯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白发苍苍却仍未考取功名。
这首诗通过四个层次展现社会图景: 1. 首联以数字对比("一县"与"数不多")勾勒战乱惨状 2. 颔联用"贤宰切"与"乱兵何"的矛盾展现官吏困境 3. 颈联通过"干戈""雨露"的意象对比表达民众期盼 4. 尾联突然转向"住山者",暗示战乱影响不仅限于直接受害百姓 艺术特色上,诗人善用虚实相生手法(如"应怜"的虚写与"头白"的实写),语言平实却力透纸背,末句"头白未登科"更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结合,拓展了诗歌的历史深度。
全诗以白描手法展现战乱后的凄凉景象。"一县今如此"开篇即营造出满目疮痍的氛围,后三联层层递进: 颔联通过"贤宰"与"乱兵"的对比,凸显官吏的无力感; 颈联"干戈达"与"雨露和"形成强烈反差,反映民众渴望安定; 尾联笔锋转向山中隐者,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相结合。 诗中"也知""争奈""应怜"等虚词的运用,使感慨更显沉痛,体现了杜荀鹤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风格。
此诗创作于晚唐动荡时期,当时藩镇割据、战乱频发。杜荀鹤途经某地,听闻贼兵退去后,目睹当地民生凋敝,遂作此诗寄予当地县令孟明府,既表达对百姓的同情,也暗含对时局的无奈和对科举失意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