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怜无可,都缘数句诗。
君虽是后辈,我谓过当时。
溪浪和星动,松阴带鹤移。
同吟到明坐,此道淡谁知。
贾岛怜惜无可和尚,只因那几行诗句。 你虽是后起之秀,我却认为超越前人。 溪水波光与星辰共舞,松影伴着鹤影轻移。 我们一同吟诗直到天明,这般淡泊之道有谁知晓?
本诗核心在于"以诗论交"四字。首联用贾岛典故暗示云英的诗僧身份,颔联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云英诗才。颈联转入环境描写,"和""带"二字使自然景物产生互动,暗喻诗人与僧人的精神共鸣。尾联"同吟到明"的超然状态,与"淡谁知"的感慨形成张力,既表现知音相得的喜悦,又流露对世俗不解的孤寂。全诗在秋夜宿寺的特定场景中,完成了对诗歌本质、文人交往和生命境界的多重思考。
全诗以"贾岛无可"典故开篇,确立高雅的诗学对话基调。颔联"后辈过当时"大胆肯定云英的诗才,体现诗人坦荡胸怀。颈联"溪浪""松鹤"的意象组合,构建出空灵澄澈的意境,尾联"同吟到明"的细节,生动展现文人雅集的沉醉状态。通篇将人物评价、景物烘托与哲理感悟熔于一炉,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
此诗作于晚唐,杜荀鹤与诗僧云英秋夜论诗时。时局动荡,文人多寄情山水禅意,诗中既表达对云英诗才的赞赏,亦暗含对贾岛时代诗风的追慕,反映乱世中知识分子对精神净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