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月照中庭,海棠花自落。
独立俯闲阶,风动秋千索。
酒力滋睡眸,卤莽闻街鼓。
欲明天更寒,东风打窗雨。
雨后碧苔院,霜来红叶楼。
闲阶上斜日,鹦鹉伴人愁。
罗幕生春寒,绣窗愁未眠。
南湖一夜雨,应湿采莲船。
淡淡的月光洒在庭院中,海棠花无声飘落。
独自伫立俯视空寂的台阶,秋千绳索在风中轻轻摇动。
酒意催人昏昏欲睡,恍惚间听到街头的鼓声。
天将破晓寒意更浓,东风吹来敲打着窗前的雨滴。
雨后青苔爬满院落,秋霜染红了小楼前的枫叶。
斜阳映照空荡的台阶,鹦鹉学舌更添人的愁绪。
丝绸帷幕透出春寒,绣花窗前愁思难眠。
南湖下了一夜的雨,想必打湿了采莲的小船。
本诗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景截情"手法,八句诗实际包含四个独立场景:月夜庭院、酒醒拂晓、深秋午后、春寒雨夜。诗人通过"风动秋千索""鹦鹉伴人愁"等动态细节打破静态画面,在空间跳跃中完成"愁"的情绪贯穿。第三联"苔院""红楼"的色彩对照,暗含朱门凋敝的时代隐喻。
全诗以"淡月-海棠""秋千-街鼓""碧苔-红叶""罗幕-采莲"四组意象群构建画面,通过蒙太奇式的空间切换,展现时间流逝中的孤独体验。末句"应湿采莲船"以虚拟语气收束,将愁绪延伸到画面之外,体现晚唐诗"意余于象"的特质。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韩偓效仿南朝崔国辅的含蓄诗风,通过四组意象组合,表现文人面对时代动荡的孤寂与忧思。诗中"秋千索""采莲船"等意象,暗含对盛唐繁华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