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馀。
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
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
竹编的门,茅草盖的屋,傍着村庄而居;几亩薄田足以维持生计,生活悠然自得。 鬓发斑白只因秋夜苦吟诗句,双眼昏花多是深夜抄书所致。 大雁被风吹动渔火惊飞,猿猴在霜林中因橡实稀疏而哀鸣。 待到功业成就便西归而去,时局清平时何必追问命运如何。
本诗需重点把握三个层次:一是表层对隐居生活的描写,二是中间两联通过细节展现文人生活状态,三是尾联"功成西去"体现的儒道结合思想。讲解时可结合"安史之乱"后的社会背景,分析诗人如何用平淡语言表达深沉的人生感悟。注意"渔灯动""橡实疏"等动态描写的衬托作用,体会唐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全诗以白描手法展现隐逸生活:首联写居所环境与自给自足的满足感;颔联以"鬓白""眼昏"的细节凸显文人苦吟之态;颈联用"雁惊""猿叫"的动景反衬乡野寂寥;尾联表明超脱功名的人生态度。诗中"炼句""抄书"等意象,既体现文人本色,又暗含对乱世中文化坚守的隐喻。
此诗作于杜荀鹤晚年隐居时期。诗人历经唐末乱世,看透官场浮沉后选择归隐田园,诗中通过描绘简朴的村居生活,表达了对闲适自在的向往,同时暗含对时局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