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吟绕牡丹丛,花艳人生事略同。
半雨半风三月内,多愁多病百年中。
开当韶景何妨好,落向僧家即是空。
一境别无唯此有,忍教醒坐对支公。
闲暇时漫步在牡丹丛中吟咏, 花的艳丽与人生的际遇何其相似。 三月的天气半晴半雨, 人生百年中多愁多病。 牡丹在美好的春光中盛开, 凋零后归于佛门便是空无。 这世间唯有此处有此美景, 怎忍心清醒地独坐面对支公(高僧)。
本诗讲解需注意三个层面: 1. 意象层面:抓住"牡丹丛-三月风-僧家"的意象链,理解由绚烂到寂灭的转换 2. 情感脉络:从"闲来吟绕"的雅兴,到"忍教醒坐"的怅惘,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3. 禅理渗透:末句"对支公"暗含对佛理的参悟,可与王维"行到水穷处"比较阅读 教学建议:可结合白居易《惜牡丹花》进行对比教学,体会不同诗人对"花谢"的感悟差异。
全诗以牡丹为意象,贯穿"人生如花"的哲思: 首联以"花艳人生"定调;颔联用风雨三月喻人生坎坷; 颈联"开当韶景"与"落向僧家"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盛衰无常; 尾联"忍教醒坐"透露诗人面对生命真相时的痛苦与超脱。 艺术上运用双声叠字(半雨半风、多愁多病),增强韵律感。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杜荀鹤在中山寺赏牡丹时,感怀人生无常而作。 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多病缠身,借牡丹的盛衰抒发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并透露出对佛门空寂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