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见僧谁是了,修斋补衲日劳身。
未胜渔父闲垂钓,独背斜阳不采人。
纵有风波犹得睡,总无蓑笠始为贫。
瓦瓶盛酒瓷瓯酌,荻浦芦湾是要津。
江上遇见僧人,谁又能真正了悟人生?每日忙于修斋补衲,劳碌身心。 不如渔父悠闲垂钓,独自背对斜阳,不理会世俗之人。 纵使江上风波起伏,仍能安然入睡;若连蓑衣斗笠都没有,才是真正的贫穷。 用瓦瓶盛酒,瓷瓯小酌,荻浦芦湾才是真正的逍遥之地。
本诗核心在"闲"与"贫"的辩证: 1. 表层对比:僧人劳形 vs 渔父闲适,揭示形式化修行的荒诞 2. 深层对比:物质贫困(无蓑笠) vs 精神贫困(劳身修行) 3. 终极解答:末联用"瓦瓶""荻浦"构建简朴自在的生命境界 特别注意"背斜阳"的意象设计,既符合渔父作业场景,又暗喻背离主流价值取向。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首联写僧人表面修行实则劳形,颔联以渔父"闲垂钓"形成反差; 颈联用"风波犹睡"凸显精神富足,尾联"瓦瓶瓷瓯"的质朴生活升华主题。 语言平实却暗含机锋,"要津"的转义使用体现诗人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叛。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杜荀鹤屡试不第后漫游江南,目睹社会动荡与僧俗生活的对比。 诗中借渔父形象,表达对官场倾轧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晚唐文人"中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