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认双林是佛林,禅栖无地亦无金。
塔前尽礼灰来相,衲下谁宗印了心。
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
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
不要把双林误认为是佛林,禅师栖息之地既无固定场所也无金银财富。
在塔前恭敬行礼,看到的只是化为灰烬的遗迹;僧衣之下,谁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印证而明心见性。
斗笠的样子与佛法的传承光明,如今都已不见;佛法的源头分流之后,细微之处难以寻觅。
我知道师父觉悟的道路所在,在大藏经的法门中整夜吟诵。
1.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晓畅。
2. 双林:在佛教中,双林是佛陀涅槃的地方,位于古印度拘尸那揭罗城。
3. 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集,汇集了佛教创立以来的各类典籍,内容丰富,包括经、律、论等。
4. 禅栖:指禅师修行居住的地方,体现了佛教僧人隐居修行的生活方式。
5. 唐代佛教: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各宗派林立,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题护国大师塔》是杜荀鹤一首富含禅意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的脉络,诗人从对佛教场所的认知入手,打破常规观念,引出对禅修本质的思考。接着,通过描写在护国大师塔前的所见所感,抒发对大师圆寂后佛法传承的忧虑。
在理解诗句时,要注意其中的佛教术语和象征意义,如“双林”“大藏经”等,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涵。“灰来相”“双不见”等词句,既描绘了眼前的景象,又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佛法传承困境的感慨。
而尾联则展现了诗人的积极态度,在感慨之余,他选择在大藏经中寻找觉悟之路,体现了对佛法的坚定信仰。这首诗不仅是对护国大师的缅怀,更反映了晚唐时期人们对佛法的思考和追求,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全诗围绕护国大师塔展开,意境深远,充满对佛法和高僧的思索。首联“莫认双林是佛林,禅栖无地亦无金”打破人们对佛教场所的固有认知,指出真正的禅修不在于外在的场所和财富,体现了佛法的本质在于内心的修行。
颔联“塔前尽礼灰来相,衲下谁宗印了心”描绘了人们在塔前恭敬行礼,却只能面对大师的遗迹,引发对谁能真正继承佛法、明心见性的疑问,暗含对佛法传承的忧虑。
颈联“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进一步抒发对佛法传承中断的感慨,昔日僧人的形象和佛法的光明都已不见,佛法源头分流后难以寻觅其根本,情感更为深沉。
尾联“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则转向积极,诗人表示知晓师父觉悟的道路所在,在大藏经中整夜研读吟诵,表达了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传承佛法的决心,使全诗在感慨之余增添了一丝希望。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一生历经战乱,对社会现实有较深的体察。此诗是他为护国大师的塔所作,护国大师应为当时一位有名望的僧人。诗人通过游览或拜谒护国大师塔,触景生情,感慨佛法的传承与大师的修行,从而写下这首诗,表达对高僧的敬仰以及对佛法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