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夫子遇贤侯,抚字情知不自由。
莫把一名专懊恼,放教双眼绝冤仇。
猩袍懒著辞公宴,鹤氅闲披访道流。
犹有九华知己在,羡君高卧早回头。
归乡的才子遇到贤明长官,体恤百姓深知身不由己。 莫要为功名独自懊恼,且让双眼远离世间冤仇。 懒得穿猩红官袍赴公宴,偏爱披鹤氅寻访修道之友。 尚有九华山知己相伴,羡慕你早已高卧隐逸回头。
本诗以劝慰口吻展开:首联肯定罗判官贤能却受体制束缚;二三联通过"莫把""放教""懒著""闲披"四个动词链,层层递进式地提出解脱方案;尾联"羡君"看似赞美实则自况,反映诗人矛盾心理。艺术上,将道教意象(鹤氅、九华)与官场符号(猩袍、公宴)对举,形成强烈视觉隐喻,体现杜荀鹤"诗旨未能忘救物"的创作特点。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首联"贤侯"与"不自由"暗含官场矛盾;颔联"专懊恼"与"绝冤仇"展现精神解脱;颈联"猩袍"与"鹤氅"构成仕隐意象对立;尾联"九华知己"呼应"高卧回头",完整呈现诗人"功名不如隐逸"的核心思想。语言平实却蕴含深刻仕隐哲思。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杜荀鹤目睹官场腐败,借赠罗判官之作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罗判官为钱塘县官员,诗人通过对其"辞公宴""访道流"的描写,反映当时士人面对政治黑暗时的精神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