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李生何所之,家山窣云胡不归。
兵戈到处弄性命,礼乐向人生是非。
却与野猿同橡坞,还将溪鸟共渔矶。
也知不是男儿事,争奈时情贱布衣。
李生啊李生你要去哪里?故乡的山云低垂为何不归? 战火蔓延处性命如草芥,礼乐教化下人心却生是非。 只得与野猿同栖橡树林,又和溪边鸟共守钓鱼矶。 明知这般非男儿应有事,无奈时俗轻贱我这布衣。
1. 晚唐社会矛盾:土地兼并、科举腐败导致寒门失路 2. 意象运用:云、猿、鸟等自然意象承载隐逸情怀 3. 杜荀鹤诗风:擅长白描,多反映民间疾苦 4. 近体诗格律:此诗为七言律诗,押微韵
首联用重复称谓"李生"增强抒情性,"胡不归"暗用《诗经·式微》典。颔联"弄性命"的"弄"字精准表现人命如草芥的残酷。颈联对仗中,"却与""还将"的转折句式,凸显被迫隐居的无奈。尾联直抒胸臆,与杜甫"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异曲同工,体现唐代寒士诗的批判传统。
全诗以诘问开篇,通过"兵戈"与"礼乐"的尖锐对比,揭露乱世价值观的颠倒。颈联"野猿""溪鸟"的意象群,构建出孤寂的隐逸画面。尾联"非男儿事"与"贱布衣"形成双重否定,强化了诗人对时代不公的控诉。典型晚唐苦吟风格,语言质朴而意蕴沉痛。
此诗作于唐末黄巢起义后(约880-884年),时局动荡,藩镇割据。杜荀鹤作为寒门士子,屡试不第,诗中借与友人李昭象的离别,抒发对乱世中知识分子进退维谷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