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还著旧麻衣,争免花前有泪垂。
每岁春光九十日,一生年少几多时。
青云寸禄心耕早,明月仙枝分种迟。
不为感恩酬未得,五湖闲作钓鱼师。
东行归来仍穿着旧日的麻衣,怎能避免在花前暗自垂泪。
每年春天不过九十日时光,人生中青春年少又有多少时候。
为求青云般的微薄俸禄早年便苦心攻读,而像明月照仙枝那样的机遇却来得太迟。
若不是为报答尚未实现的知遇之恩,我早已去往五湖安然做个钓鱼人。
1.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质朴,有"杜荀鹤体"之称。
2. 侍御:古代官职,秦代始置,汉代沿置,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等事宜,后世职责略有变化,为朝廷重要官职。
3. 五湖:在古代文学中常代指归隐之地,与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泛舟五湖"的典故相关,后成为文人归隐的象征。
4.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怀、人生感慨,风格或清丽婉约,或沉郁顿挫,常带有感伤色彩。
5. 科举制度:隋唐至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杜荀鹤所处的唐代科举是士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但竞争激烈,许多文人一生困顿科场。
这首《出关投孙侍御》是杜荀鹤科举失意后的作品,展现了晚唐文人在仕途困顿中的心境。开篇"东归还著旧麻衣",一个"旧"字既写出了生活的清贫,也暗示了多年未变的处境,"有泪垂"则直白地表达了内心的悲伤与失落。
颔联"每岁春光九十日,一生年少几多时",以春光的短暂比喻青春的易逝,将自然现象与人生感悟相结合,语言浅显却意味深长,让人感受到时光不再的紧迫感,这也是许多失意文人共有的感慨。
颈联转入对个人经历的叙述,"青云寸禄心耕早"写出了自己早年为追求仕途而付出的努力,"明月仙枝分种迟"则点出机遇的难得与迟到,这种对比凸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流露出深深的无奈。
尾联"不为感恩酬未得,五湖闲作钓鱼师"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若不是为了报答可能存在的知遇之恩(指孙侍御的提携),自己早已选择归隐的想法,展现了诗人在坚守与放弃之间的矛盾心态。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深度,也让我们看到了晚唐文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抉择。
全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将个人的失意与对人生的感慨融为一体,情感真挚动人。首联以"旧麻衣"点明自身处境的困顿,"有泪垂"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悲而不伤的基调。颔联以"春光九十日"与"一生年少"对比,感叹时光易逝、青春短暂,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颈联"心耕早"与"分种迟"的对比,既写出了自己早年的刻苦与追求,也流露出对机遇迟迟不到的无奈。尾联则以"五湖闲作钓鱼师"的设想,表达了在仕途不顺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又以"不为感恩酬未得"点明此时仍存的期盼,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全诗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将个人命运置于时光流逝的背景中,具有普遍的人生感慨,引人共鸣。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仕途坎坷。此诗约作于他某次科举失利后东归途中,准备投奔担任侍御史的孙姓官员之时。当时唐朝已走向衰落,社会动荡,文人仕途艰难。杜荀鹤虽有才华却长期不得志,诗中抒发了他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在困顿中对知己提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