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
若比吾师居世上,何如野客卧岩隈。
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
袒肩和尚的山野衣裳和草鞋沾染了莓苔,他双眼慵懒,不愿向世俗睁开。 若将他与我师父在世间的生活相比,何如我这野客卧在山岩角落来得自在。 才听说他拄着锡杖离开了三楚之地,又听闻他随缘云游去了五台山。 我乘着醉意吟诗向他询问禅理,究竟是为谁而来,又为谁而去?
本诗通过四个层次递进: 1. 形象刻画(首联):以“莓苔”“慵眼”具象化表现和尚的出世形象 2. 价值对比(颔联):用“吾师”与“野客”对比,凸显隐逸之趣 3. 行踪描写(颈联):“三楚”“五台”的空间跳跃展现禅者无住境界 4. 哲理升华(尾联):醉问禅理,暗含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 诗中“染”“慵”“卧”等动词的精准运用,以及“为谁”的双重诘问,构成含蓄深远的艺术张力。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首联通过“莓苔”“慵眼”刻画和尚的离尘之态;颔联以“野客”自比,暗含对世俗的疏离;颈联写和尚行踪飘忽,体现禅者随缘本性;尾联醉问禅理,以问句作结,深化对生命来去的哲思。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展现晚唐隐逸诗风。
此诗作于杜荀鹤晚年隐居时期。诗人与袒肩和尚交往,感其超脱世俗的行迹,对比自身处境,借诗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唐代佛教兴盛,僧侣云游参禅之风盛行,诗中“三楚”“五台”等地理意象,反映了当时僧人的修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