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是前两句,聚焦于世俗人生。诗人用“未立”和“当立”概括了人生的两个阶段,无论是奋斗过程的“终日苦”,还是成功结果的“几年荣”,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艰辛和短暂性,这是一种对世俗价值体系的深刻反思和无奈。第二层是后两句,诗人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参照系——僧人的生活。“万般不及”一句,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否定了世俗价值的终极意义,认为僧侣那种无牵无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才是更高的人生境界。“共水将山过一生”描绘了一幅恬淡、永恒的生命图景,与前半部分的劳碌、短暂形成鲜明反差。整首诗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何在,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尘世羁绊、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