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马当波浪险,我经波浪似通衢。
大凡君子行藏是,自有龙神卫过湖。
贪残官吏虔诚谒,毒害商人沥胆过。
只怕马当山下水,不知平地有风波。
九江连海一般深,未必船经庙下沈。
头上苍苍没瞒处,不如平取一生心。
人们都说马当山一带波浪险恶,我经过这里的波浪却像走在畅通的大道上。
大抵君子的行止进退自有其准则,自然会有龙神护卫着渡过湖面。
贪婪残暴的官吏虔诚地拜谒神庙,狠毒的商人提心吊胆地经过这里。
他们只害怕马当山下的江水波涛,却不知道平地上也会有风波险恶。
九江的水深得像与大海相连一样,船只经过神庙之下未必就会沉没。
头顶上的苍天是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不如坦坦荡荡地度过一生。
1. 杜荀鹤的诗歌风格: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浅近,自成一家,被称为“杜荀鹤体”。
2. 马当山的地理与文化意义:作为长江险隘,马当山在古代不仅是交通要冲,其神庙也成为过往行人祈福的场所,具有特殊的地理和文化地位。
3. 诗中的对比手法:全诗多处运用对比,如众人与诗人对波浪的不同感受、官吏商人的虚伪与诗人的坦荡等,使诗歌的主旨更加鲜明。
4. 古代诗歌中“风波”的象征意义:在古典诗词中,“风波”常既指自然界的风浪,也比喻社会中的动荡、挫折和险恶遭遇。
这组《将过湖南经马当山庙因书三绝》是杜荀鹤途经马当山庙时的即兴之作,虽为绝句,却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入手,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情景:马当山以风浪险恶闻名,但诗人经过时却感觉如履平地,这是因为他秉持君子之道,内心坦荡。而那些贪残的官吏和不良的商人,即便虔诚拜庙,仍心怀恐惧,他们只看到了自然界的风险,却忽视了自身行为带来的“平地风波”。最后诗人点出,天地之间自有公道,做人应坦坦荡荡。
从深层来看,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处世哲学:君子行事端正,无需畏惧外部环境的险恶;而那些品行不端者,即便求神拜佛,也难以摆脱内心的恐惧和现实的困境。同时,诗歌也间接反映了晚唐时期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现实批判意义。
在欣赏时,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感受诗人质朴语言背后的深沉情感和人生智慧,理解古代文人如何借自然景象抒发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这组诗语言质朴直白,却蕴含深刻哲理。首绝通过对比众人眼中马当山的险恶与自己经过时的坦然,突出君子行止端正则无惧艰险的道理,体现了诗人的自信与操守。
次绝揭露了贪残官吏和毒害商人的虚伪本质,他们表面虔诚拜神,内心却充满恐惧,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只知畏惧自然风浪,却不知人间“平地风波”更甚,暗含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末绝进一步阐明,九江虽深,船只未必就会沉没,苍天有眼,无所不察,不如秉持坦荡之心度过一生。全诗将写景、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借马当山的风浪起兴,由自然现象引申到社会人事和人生哲理,寓意深远,发人深省。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身处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马当山是长江上的险隘之地,过往船只常在此遭遇风浪,当地建有神庙,人们多会拜谒祈求平安。诗人途经马当山庙,目睹了不同人面对险恶环境的不同态度,尤其是贪残官吏和不良商人的虚伪与恐惧,有感而发,创作了这组诗,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世事的看法和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