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枝交影锁长门,嫩色曾沾雨露恩。
凤辇不来春欲尽,空留莺语到黄昏。
水殿年年占早芳,柔条风里御炉香。
如今万乘多巡狩,辇路无阴绿草长。
嫩叶初齐不耐寒,风和时拂玉栏干。
征人去日曾攀折,泣雨伤春翠黛残。
第一首:杨柳枝枝交错掩映着长门宫,嫩绿的枝叶曾沐浴过皇恩雨露。凤辇不再来临,春天即将逝去,只留下黄莺空啼到黄昏。
第二首:临水宫殿旁杨柳年年最早绽放芬芳,柔枝在风中轻拂御炉香烟。如今天子频繁巡游在外,御道上绿草疯长再无树荫。
第三首:新生的嫩叶初长成却难耐春寒,和风时时掠过玉砌栏杆。离别时征人曾折柳相赠,春雨中佳人泪湿翠眉残妆。
这组诗以"柳"为叙事线索:首章宫柳见证皇权衰落,次章御柳反衬朝廷荒怠,末章折柳聚焦战争创伤。时空处理上,从长门宫(空间)到春欲尽(时间),再拓展至巡狩四方(空间)与征人去日(时间),最后以"翠黛残"的特写收束。诗人将个人命运(曾任校书郎后归隐)与家国命运熔铸于柳意象,实现"小物写大事"的艺术升华。
三首联章体构成完整意境:首章以"锁长门"奠定冷寂基调,次章"绿草长"暗示王朝颓势,末章"翠黛残"点明战争创伤。艺术上运用多重对比(雨露恩/凤辇不来、御炉香/绿草长、嫩叶初齐/征人离去),通过柳枝从"沾恩"到"无阴"的变迁,完成对大唐盛衰的隐喻性书写。
此组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中央政权衰微,皇帝常离京巡游。王贞白借宫柳意象,既写宫廷寂寥之景,又暗喻征人思妇之痛,反映战乱频仍时代下君臣疏离、百姓离散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