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秩入匡庐,重修靖节居。
免遭黑绶束,不与白云疏。
送吏各献酒,群儿自担书。
到时看瀑布,为我谢清虚。
辞去官职归隐庐山,重新修葺陶渊明曾居住的草庐。 不再受官场黑绶束缚,心境与白云一般自由无拘。 送行的官吏纷纷献上饯别酒,孩童们自发担起书箱相随。 待你抵达山中观赏瀑布时,请代我向那清虚之境致意。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 用典自然:靖节先生、匡庐等典故的运用不着痕迹,深化隐逸主题 2. 对比艺术:"黑绶"的世俗束缚与"白云"的自由形成视觉与意义的双重对照 3. 细节传神:"群儿自担书"既表现随性自然的归隐场景,又暗示文化传承 4. 时空转换:从眼前的饯别(现在)到想象中的观瀑(未来),拓展诗意空间 诗中"为我谢清虚"的独特表述,将个人情感与天地境界相连,体现了唐代文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全诗以简练笔墨勾勒出三重意境:首联以"匡庐""靖节居"建立隐逸传统的精神谱系;颔联"黑绶"与"白云"形成强烈对比,凸显自由的可贵;颈联选取"献酒""担书"两个典型场景,展现不同人群对隐士的敬重;尾联将瀑布飞泻与清虚之境相连,完成从实景到哲思的升华。诗中"免遭""不与"等否定句式,强化了对官场规则的疏离感。
此诗作于唐代,时值官场腐败、社会动荡,许多文人选择归隐。王贞白为友人马明府(县令)辞官归隐庐山而作,诗中既表达对友人挣脱官场樊笼的赞赏,亦寄托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中后期士人"仕隐两难"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