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秋月白,起柁信潮行。
蛟龙化为人,半夜吹笛声。
秋夜江心明月皎洁,趁着潮水起锚航行。蛟龙幻化成人形,在半夜吹奏悠扬笛声。
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 1. 意象组合:秋月、潮水、蛟龙、笛声四个意象构成神秘清冷的意境 2. 艺术手法:前实后虚的转折,符合唐诗"结句宕开"的创作规律 3. 文化内涵:反映唐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蛟龙意象暗喻不可知的生命力量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的类似描写,体会唐代神话意象的运用特点。
前两句写实:秋月映江的静谧中,船夫趁潮启航,展现江南水乡的生活图景。"白"字突出月光的澄澈,"信"字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后两句转虚:引入蛟龙化人的传说,笛声打破夜的寂静,现实与幻境交织。全诗仅20字却包含时空转换,由静至动,由实入虚,体现唐诗"咫尺万里"的艺术特色。
此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常借自然景物抒发胸臆。崔道融擅长描写江南水乡风光,本诗通过秋江夜航的奇幻场景,融合民间传说,展现唐人浪漫的想象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