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近过社,农事忽已忙。
邻妇饷田归,不见百花芳。
蛙鸣声在春社日临近时愈发清晰,农事忽然间已忙碌起来。 邻家妇人送饭到田间归来,却未曾注意到百花盛开的芬芳。
此诗教学可重点关注: 1. 意象分析:蛙声(春讯)与百花(春光)构成的意象群对比 2. 情感把握:表面写景,实则通过"忽已忙""不见"等词传递深沉感慨 3. 文化延伸:结合《诗经·七月》等作品,探讨古代诗文中的农事书写传统 建议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选择"邻妇"视角?"不见"是客观描述还是主观感受?
诗以“蛙声”起兴,用“近过社”点明时节,后三句层层递进: 1. 农事突忙:从听觉转到视觉,展现紧张的劳动场景; 2. 邻妇饷田:特写个体细节,强化忙碌氛围; 3. 不见花芳:以反衬手法揭示主题——繁忙的劳作遮蔽了春天的美好。 全诗语言简练,通过对比手法,含蓄表达对农民辛劳的同情。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农耕社会春耕繁忙时节。崔道融通过观察乡村生活,捕捉到农忙与自然春光的矛盾,反映农民辛勤劳作而无暇享受春色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