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粒空山秋复春,欲看沧海化成尘。
近抛三井更深去,不怕虎狼唯怕人。
在空寂的山中不食五谷,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 想要看那沧海如何化作尘土。 最近远离了三井之地,向更深处隐居, 不怕山中的虎狼,唯独畏惧人心。
此诗通过四个意象群层层递进:首句“绝粒空山”勾勒隐士形象,次句“沧海化尘”展开道家宇宙观,第三句“抛三井”强化隐居决心,末句用反常对比(怕人甚于怕兽)点题。艺术上,以“秋复春”的时间流动感、“更深去”的空间纵深感,构建出孤绝的修行境界。思想内核上,既是对道家理想的追寻,也是对“人心叵测”的末世慨叹。
全诗以隐士口吻展开,前两句写超脱尘世的修行生活与宏大志向,“沧海化尘”暗喻道家追求的物我两忘。后两句转折深刻,“抛三井”体现决绝的隐居态度,末句“怕人”二字力透纸背,揭示人性之恶甚于猛兽。语言简练,对比强烈,展现了晚唐隐逸诗特有的冷峻风格。
此诗作于晚唐乱世,社会动荡,人心险恶。崔道融借隐士陈逸人的形象,表达对世俗的厌倦和对修道的向往。诗中“不怕虎狼唯怕人”一句,暗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