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啼鸟不知休,罗列飞桥水乱流。
触散柳丝回玉勒,约开莲叶上兰舟。
酒边旧侣真何逊,云里新声是莫愁。
若值主人嫌昼短,应陪秉烛夜深游。
竹林中的鸟儿啼鸣不休,飞桥横跨溪水,水流湍急纷乱。 马儿轻触柳丝,勒转马头,拨开莲叶登上华美的兰舟。 酒席旁的旧友堪比南朝才子何逊,云端传来的新曲正是名伎莫愁的歌声。 若主人嫌白日太短,自当陪他秉烛夜游直至夜深。
此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1. 景物层:以"鸟啼-飞桥-柳丝-莲叶"构建空间序列,动静相生 2. 人情层:通过"旧侣-新声"对比,展现宴饮的雅俗交融 3. 哲理层:末句"嫌昼短"暗含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而"秉烛夜游"则体现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艺术上,诗人善用通感手法,如"云里新声"将听觉视觉交融,增强意境感染力。
全诗以动衬静:前两联通过"啼鸟""乱流""触柳""约莲"等动态描写,勾勒出隐溪的生机盎然;后两联转入人事,"何逊""莫愁"用典自然,尾联"秉烛夜游"呼应开篇"昼短",体现主客尽欢的洒脱。语言清丽流畅,对仗工稳,兼具画面感与音乐美。
此诗作于唐代,曹松陪同湖南李中丞(官职名)于隐溪宴饮时即景而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宴游场景,展现了文人雅集的闲适情趣,侧面反映唐代官员的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