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第一首:江南水乡被卷入战争版图,百姓再难享受砍柴割草的平凡生活。请别再提封侯的荣耀,一位将军的功成名就,背后是千万枯骨堆砌而成。
第二首:传闻战争惨烈连神明都为之哀愁,两岸军队仍在无休止地厮杀。谁说沧江总是平静无事?近来江水早已与鲜血一同奔流。
1. 己亥年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时值黄巢起义高潮 2. "一将功成万骨枯"被后世广泛引用,成为反战文学经典意象 3. 曹松为晚唐"苦吟派"诗人,擅长以简练语言表现深刻社会主题
组诗的艺术特色: 1. 意象对比:江山与战图、沧江与鲜血形成视觉冲击 2. 数字运用:"一"与"万"的悬殊对比强化批判力度 3. 情感递进:从民生疾苦(第一首)到天地同悲(第二首)的升华 建议结合杜荀鹤《山中寡妇》、皮日休《橡媪叹》等作品,理解晚唐战争题材诗歌的共同特点。
组诗以白描手法展现战争惨象:首联用"战图"与"樵苏"对比,突出和平生活的破碎;颔联"一将功成万骨枯"成为千古警句,以数字反差揭露战争本质。第二首通过"百神愁""血争流"的夸张意象,强化战争的毁灭性。全诗语言犀利,情感沉郁,体现了晚唐现实主义诗歌的批判精神。
此诗作于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期(己亥年,879年),黄巢起义军与唐军激烈交战,江南沦为战场。曹松以沉痛笔触揭露战争对百姓的摧残,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