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曹松写给好友方干的一封“诗意书信”。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幅思念的地图。诗人站在桐庐江边,看着平静的江水和自己的柴门,这景象让他想起了远方的朋友。他想到两人分别时的情景,如今已是千山万水相隔,这种空间的距离放大了思念的深度。接着,他想象朋友隐居的生活:春天在宽阔的江岸垂钓,傍晚庭院被暮色笼罩,多么宁静自在!但诗人并没有一味赞美隐居。他知道方干才华横溢,却因种种原因无法施展,于是他在结尾真诚地劝告:不要这么快就彻底归隐啊,像你这样的人才,如果就此埋没,不仅自己会遗憾,也让敬重你的人感到惋惜。“桂枝堪恨颜”一句尤为深刻,它超越了个人得失,上升到对人才浪费的社会性叹息。整首诗温柔敦厚,既有山水之乐,又有人生之叹,展现了唐代文人复杂的精神世界:既向往自然的宁静,又难以割舍对现实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