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鲁燕韩岂别宗,曾无外御但相攻。
当时周郑谁为相,交质将何服远戎。
吴国、鲁国、燕国、韩国哪里是不同宗族,却从未联合抵御外敌,只是互相攻伐。 当时周朝与郑国之间,是谁在担任宰相?交换人质又怎能真正让远方的戎狄臣服?
本诗核心在揭示"内斗亡国"的历史教训。首句用"岂别宗"强调诸侯同源,反衬"相攻"的荒谬;次句"曾无外御"直指问题本质。后两句选取周郑交质这一标志性事件,用反问句式表明:当权者沉迷权术斗争时,根本无力解决真正威胁。诗人通过二十八字浓缩春秋乱象,其现实指向性在晚唐藩镇割据的背景下尤为深刻。
诗以尖锐对比开篇,指出诸侯国本为同源却自相残杀;后两句以周郑交质的历史事件,讽刺统治者用权谋手段治标不治本。全诗语言凝练,用典精准,通过历史镜像折射出作者对唐末政治腐败、内耗不休的批判。
此诗为唐代诗人周昙《春秋战国门》组诗之一,借古讽今,通过春秋时期诸侯内斗、忽视外患的史实,暗喻晚唐藩镇割据、中央衰微的局面,表达对时局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