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陷荆王死不还,只缘偏听子兰言。
顷襄还信子兰语,忍使江鱼葬屈原。
秦国攻陷楚国,楚怀王至死未能归国,只因他偏信了子兰的谗言。 而顷襄王依旧听信子兰的话,忍心让屈原投江,葬身鱼腹。
本诗核心在于揭示"偏听则暗"的历史规律。首句用"死不还"强调楚怀王结局之惨,次句直指祸根是"偏听"。后两句以"还信"与首句呼应,显示悲剧的重复性。末句"江鱼葬屈原"用意象化表达强化悲壮感,暗示忠臣的悲剧实为君王昏聩所致。全诗仅28字,却完整呈现了两代君王的决策链条及其后果,体现咏史诗"以史为鉴"的典型特征。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前两句写楚怀王因偏信子兰而亡国身死,后两句写顷襄王重蹈覆辙,导致屈原投江。两代君王的昏庸形成递进关系,"忍使"二字强烈谴责了顷襄王的冷酷无情。诗人通过历史悲剧,警示统治者亲贤远佞的重要性,语言犀利,寓意深刻。
此诗为唐代诗人周昙《春秋战国门》组诗中的一首,借古讽今,通过批判楚顷襄王昏聩误国,暗喻晚唐统治者偏信奸佞、疏远贤臣的政治现实。周昙擅长咏史诗,常以简洁笔触揭示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