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春秋战国门。陈蔡君
春秋战国门。陈蔡君
周昙 〔唐朝〕
楚聘宣尼欲道光,是时陈蔡畏邻强。
庸谋但解遮贤路,不解迎贤谋自昌。
古诗译文
楚国聘请孔子是想弘扬道义,那时陈国和蔡国却惧怕邻国强大。平庸的计谋只知道阻挡贤才的道路,却不懂得迎接贤才才能使自己的谋划兴盛昌明。
展开
知识点
1. 历史事件:该诗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是“陈蔡之厄”,又称“在陈绝粮”,记载于《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典籍中,是孔子周游列国时遭遇的一次重大困厄。 2. 人物:诗中的核心历史人物是孔子(宣尼),以及春秋小国陈国、蔡国的执政者。 3. 诗歌体裁:本诗属于咏史诗,是周昙《咏史诗》系列中的一首,该系列诗题均以“XX门”格式命名,如“春秋战国门”,具有分类品评历史的特点。 4. 核心思想:诗歌表达了“尊重人才、开放纳贤是国家兴盛之本”的政治思想,批判了狭隘自私、阻碍贤路的行为。
展开
古诗注解
宣尼
:指孔子,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以“宣尼”代称孔子。
道光
:道德的光辉,此处指弘扬道义。
陈蔡
:指春秋时期的陈国和蔡国。
畏邻强
:畏惧邻国(指楚国)的强大。
庸谋
:平庸、拙劣的计谋。
遮贤路
:阻挡贤能之士的道路。
谋自昌
:自己的谋划方能兴盛、成功。
展开
讲解
这首诗通过回顾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的历史故事,阐述了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首句“楚聘宣尼欲道光”点明楚国求贤的积极目的。次句“是时陈蔡畏邻强”则揭示了陈蔡两国因恐惧而采取错误行动的动机。第三、四句是诗人的核心论断:“庸谋但解遮贤路”尖锐地指出,这种出于恐惧而阻拦贤者的做法是极其愚蠢的短视行为;“不解迎贤谋自昌”则从正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只有真心实意地招揽和重用贤才,国家的谋略和事业才能走向昌盛。全诗言简意赅,对比强烈,具有深刻的历史教训意义。
展开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前两句叙事,点出事件的核心矛盾:楚国欲尊贤以弘道,而陈蔡却因畏惧强邻而心生忌惮。后两句议论,一针见血地批判了陈蔡两国执政者的短视:“庸谋”只会堵截贤路,是消极的自我保护,而真正的“昌盛”之道在于“迎贤”,即积极任用贤能。诗中“但解”与“不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庸才与贤者在治国理念上的天壤之别,语言犀利,说理深刻,体现了作者重视人才、反对闭塞贤路的进步历史观。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唐朝诗人周昙的大型咏史诗集《咏史诗》中的《春秋战国门》。该诗集分门别类地吟咏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旨在以史为鉴。此诗所咏事件背景是:楚国国君听闻孔子贤能,欲聘用他。孔子前往楚国途中,经过陈国和蔡国。陈、蔡两国的大夫们担心孔子辅佐强大的楚国会对自己不利,于是派兵围困孔子,致使孔子及其弟子断粮多日。周昙借此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嫉贤妒能、目光短浅行为的批判。
展开
作者信息
生卒年不详,籍贯未详。唐代诗人。唐末,曾任国子直讲。著有《咏史诗》八卷,今台湾中央图书馆有影宋抄本《经进周昙咏史诗》三卷。《全唐诗》将其编为二卷,共195首,这种形式与规模的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颇为罕见。
古诗数量:
352
名句数量:
1054
作者其他古诗
1
隋门。贺若弼
1万阅读
2
三国门。后主
1万阅读
3
三代门。又吟
1万阅读
4
春秋战国门。顷襄王
1万阅读
5
三代门。子牙妻
1万阅读
6
春秋战国门。隐公
1万阅读
7
春秋战国门。百里奚
1万阅读
8
春秋战国门。庄公
1万阅读
9
唐虞门。舜妃
1万阅读
10
三代门。管蔡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