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核心在于歌颂和思考“托孤”这一重大政治责任所需要的人格品质。首句“陈乐无欢璧在隅”营造了一种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贤才未得重用的氛围,暗示了国家可能面临的政治危机。第二句“宰臣怀智有微谟”则笔锋一转,点出关键人物郤成子所具有的深谋远虑。第三、四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用一个假设(“苟非”)和一个强有力的反问(“谁是”),突出了郤成子的不可替代性——他的“明哲”(智慧洞察)与“仁人”(道德品质)的结合,正是承担“托孤”重任的必备条件。诗人借此表明,治理国家、辅佐幼主,仅有权术智谋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仁德,二者兼備才是真正的社稷之臣。这体现了儒家对理想政治人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