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谁为辅弼臣,八风昏处尽胡尘。
是知济弱扶倾术,不属高谈虚论人。
天下苍生谁能成为辅佐良臣,八方动荡之处尽是胡骑扬尘。 由此可知救济弱国、扶危定倾的策略,从来不属于那些空谈虚论的庸人。
1. 王衍典故:西晋清谈领袖,官至太尉,在石勒之乱中被杀,临死叹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2. 咏史诗特点:周昙《咏史诗》共195首,每首七言绝句,通过历史人物评价表达政治见解。 3. 清谈误国:魏晋时期崇尚玄学清谈的风气,对政事产生消极影响。
这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经典结构:前两句以宏阔视角展现时代危机(起承),后两句突然转向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评判(转合)。"是知"二字形成逻辑转折,将具体史实升华为普遍道理。诗人选取"胡尘"这一意象,既写实又象征,使批判更具感染力。全诗体现了晚唐咏史诗"以史为鉴,针砭时弊"的典型特征。
全诗以强烈对比手法展开:首句设问"谁为辅弼臣"直指核心矛盾,次句"胡尘"描绘动荡时局形成视觉冲击。后两句通过"济弱扶倾术"与"高谈虚论人"的鲜明对立,揭示空谈误国的历史教训。诗人借古讽今,语言犀利,在28字中浓缩了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
此诗为唐代周昙《咏史诗》组诗中的一首,借西晋名士王衍(字夷甫)空谈误国的典故,讽刺当时朝堂清谈之风。王衍身居宰辅却崇尚玄虚,最终导致西晋灭亡,诗人以此警示世人务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