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对含章树,闲思共有时。
香随荀令在,根异武昌移。
物性虽摇落,人心岂变衰。
唱酬胜笛曲,来往韵朱丝。
静静面对着含章殿前的梅树,闲暇时总想起与您共赏的时光。 梅香如荀令君的风雅长存,梅根却非武昌移植的寻常之物。 草木虽会随季节凋零,但人的情谊岂会轻易衰减? 我们以诗词唱和胜过笛曲,朱弦往来间尽是风雅韵致。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 双线结构:明写梅树变迁,暗写人情恒常,物我交融 2. 典故新用:反用"武昌移"典故,突出梅树(喻人)的独特性 3. 音乐意象:以"笛曲""朱丝"喻诗文唱和,化听觉为视觉通感 4. 对仗精工:颔联"香随—根异"的空间对仗,颈联"物性—人心"的哲理对仗 诗中"虽""岂"等转折词的使用,在委婉表达中强化了情感张力,展现了晚唐文人含蓄深沉的表达方式。
全诗以"静对—闲思"起笔,构建虚实相生的意境。颔联巧用荀令香、武昌梅双重典故,既赞梅品更颂人品。颈联"物性—人心"的对比,将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对举,凸显士大夫坚守道义的风骨。尾联以音乐意象作结,将诗文唱和升华至艺术境界。诗中"摇落""变衰"等词暗合晚唐时局,而"胜笛曲""韵朱丝"则展现了乱世中文人的精神坚守。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徐锴为南唐重臣徐铉之弟。诗中"太傅相公"指南唐重臣冯延巳,东观为宫廷藏书处。诗人通过追忆与冯延巳共赏庭梅的往事,既表达对前辈的敬慕,又暗含对南唐朝廷文治风雅的颂扬,在物性摇落的感慨中彰显文人坚贞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