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詹敦仁:五代十国时期文人,生于唐末,主要活动于闽国时期。性格耿介,不慕荣利,后隐居佛耳山,号清隐先生。 2. 历史典故: - “不食周粟”:出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义不食周粟,最终饿死首阳山。成为坚守气节、不慕新朝荣华的典范。 -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三次访聘诸葛亮,喻诚心诚意地邀请贤才。 - “鹪鹩一枝”: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比喻所求有限,只需简单的栖身之所即可,常用来表达隐逸之志。 3. 文学手法: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如邮传、局棋)和用典,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表现力。 4. 时代背景:诗歌反映了唐末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士人择主而事又渴望保全气节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