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石耕山旧子真,布衣草履自随身。
石崖壁立题诗处,知是当年凤阁人。
当年那位扫石耕山的隐士真子,身着布衣草鞋自在随性。 如今石崖峭壁上题诗的地方,才知他原是朝廷凤阁中的贵人。
诗歌首句以“扫石耕山”的动态画面切入,用郑子真的典故奠定隐逸基调;次句“自随身”三字突出刘乙的洒脱。后两句通过空间转换(石崖→凤阁)和时间跳跃(当下→往昔),形成强烈反差。“知是”二字含蓄点破身份,留下回味空间。全诗仅28字,却完成从田园到庙堂的意象跨越,展现唐代文人“仕隐两兼”的文化心理。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前两句写刘乙隐居时的朴素形象,后两句笔锋一转,通过“石崖题诗”揭示其曾为“凤阁人”的身份。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既赞美了刘乙淡泊名利的情操,又暗含对官场浮华的疏离感,体现了唐代隐逸文化的典型特征。
此诗为唐代诗人詹敦仁赠予友人刘乙之作。刘乙曾为朝中官员,后归隐山林,詹敦仁通过描绘其隐居生活与崖壁题诗的细节,表达对友人超脱仕途、返璞归真生活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