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落尽柳阴清,萧索凉天楚客情。
海上旧山无的信,东门归路不堪行。
身随幻境劳多事,迹学禅心厌有名。
公子道存知不弃,欲依刘表住南荆。
槐花落尽,柳树荫下清凉静谧,萧瑟的秋日里,楚地游子满怀离愁。 海上旧居的山峦杳无音信,东门归乡的路途艰难难行。 身心随虚幻境遇奔波多劳碌,行迹仿效禅心却厌倦虚名。 公子(韦参军)深明道义不弃我,愿追随刘表般的人物寄居南荆。
此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叙事,后两联抒情言志。首联以“槐花”“柳阴”等典型秋景切入,奠定全诗基调;颔联用“无的信”“不堪行”强化人生困顿之感。颈联转折,通过“幻境”“禅心”的矛盾表达,展现僧人的精神挣扎。尾联收束于典故,既符合赠诗礼节,又巧妙传递依附之意。讲解时可重点分析“海上旧山”“东门归路”的象征意义,以及僧诗如何将禅理与世俗情感融合。
全诗以景起兴,前四句通过“槐花落”“柳阴清”“海上旧山”等意象,构建萧瑟苍凉的秋日画卷,烘托游子羁旅之愁。后四句转入议论,以“幻境”“禅心”对比,揭示诗人对红尘琐事与虚名的矛盾心理。尾联用典含蓄,既赞韦参军如刘表般重才,又暗含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语言清丽简淡,禅意与尘思交织,体现唐代僧诗特色。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清江为僧人,与仕宦友人韦参军交好。韦氏赴江陵任职,清江以诗相赠,既抒秋日离情,又流露对世俗名利的厌倦,最终以“依刘表”典故表达对友人知遇的感激与追随之愿,反映唐代僧人与文士的密切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