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游他国,相逢少故人。
纵然为客乐,争似在家贫。
畜恨霜侵鬓,搜诗病入神。
若非怜片善,谁肯问风尘。
自从漂泊异乡后,便很少遇见故人。 即便客居他乡有片刻欢愉,又怎比得上在家时的清贫自在。 积郁成恨让白霜侵染双鬓,苦吟诗句竟至病中出神。 若不是顾念我这点微末才情,谁又会来问候我这风尘仆仆的旅人。
本诗讲解需把握三个维度:其一,从格律角度看,"贫、神、尘"押平声真韵,中二联工对体现唐代五律成熟技法;其二,从情感脉络分析,前四句写客居之憾,后四句转创作之艰,最终落于知遇之叹;其三,从社会文化解读,"怜片善"折射唐代文人依附权贵的生存状态,"问风尘"暗含知识分子对精神认同的渴望。讲解时可结合晚唐姚合《极玄集》对僧诗的收录标准,帮助学生理解方外诗人的世俗情怀。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首联"他国"与"故人"的空间对立,颔联"客乐"与"家贫"的情感反差,颈联"霜鬓"与"诗神"的形神对照,尾联"片善"与"风尘"的价值映衬。诗人通过五组精妙对仗,将羁旅孤独、思乡情切、创作艰辛和知音难觅的多重感慨熔于一炉。"搜诗病入神"一句尤见苦吟派诗人的创作状态,而尾联的设问更凸显文人依附权势的无奈。
此诗作于唐代中晚期,当时文人多有漫游干谒之风。善生作为云游僧人,在羁旅途中应答军事官员的关怀问询,借诗抒发客居愁绪。诗中既透露出唐代士人"行卷"求荐的社会风气,也反映了僧侣与士大夫阶层的诗文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