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
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
陈琳笔砚甘前席,甪里烟霞待共眠。
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
在慈恩塔下的曲江边分别后,我常常梦到与你同游仙境。 如今时光流逝,能与谁谈论这些往事?乱世之中何处再寻当年的知己? 我愿如陈琳般以笔墨侍奉于你座前,或与你隐居甪里共享烟霞、同榻而眠。 最珍惜这身麻衣的素雅本色,不愿让朱紫官服玷污了天然本性。
此诗解读需把握三个层次:表层是寄友怀旧,中层反映唐末士人精神困境,深层展现佛门弟子对本真的追求。"未教朱紫污天然"句尤为关键,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也是自我警示。艺术上,诗人将佛教"色空"观念融入传统意象,如"梦到仙"既写实梦又喻人生虚幻,"烟霞"既是实景又指代超脱境界。理解时应注意唐代诗僧"以禅入诗"的创作特点,以及乱世中文人"仕隐矛盾"的普遍心态。
全诗以"梦"为线索展开:首联写梦中仙游的缱绻,颔联转现实之孤寂,颈联用陈琳、甪里典故表达精神追求,尾联以"麻衣"明志。齐己将佛家超脱与文人雅趣结合,通过"曲江-烟霞-麻衣"的意象转换,完成从尘世到方外的精神升华。对仗工稳处见匠心,如"笔砚"对"烟霞","前席"对"共眠",体现晚唐诗僧的语言功力。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齐己作为方外僧人,怀念与友人梁先辈在长安的交游时光。诗中既表达对往昔的追忆,又透露出对时局动荡的无奈,以及坚守本心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