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衣沾汗功虽健,纸扇摇风力甚卑。
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
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
天外有山归即是,岂同游子暮何之。
葛布衣衫被汗水浸透,虽显勤勉却难抵酷暑;纸扇摇动的风力微弱,更觉暑热难消。 苦于炎热,恨不能寻一处清凉之地行走;直到微凉的立秋时节,才稍感欣喜。 在竹轩中静看蜘蛛结网,于莎草小径闲听蟋蟀鸣叫移动。 天边青山可随时归隐,何必像漂泊的游子般黄昏时分无处可去。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对比手法鲜明,前两联的"热"与后两联的"凉"形成强烈反差;二是意象选择典型,"葛衣""蟋蟀"等物象生动呈现夏秋之交的物候特征;三是情感递进自然,从生理感受的描写升华至精神归宿的思考。诗人通过"城中"与"山中"的空间对照,最终指向"心远地自偏"的禅悟,体现唐代佛教思想对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
全诗以"热"与"凉"为线索展开:前四句直写暑热难耐,后四句转向闲适的隐逸情趣。颈联"蜘蛛挂""蟋蟀移"的细微观察,体现诗人静观自然的禅者心境。尾联以"天外有山"的归隐之乐对比"游子暮何之"的漂泊,突显诗人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语言平实而意境深远,典型体现僧人诗"清净淡远"的风格。
此诗作于唐代晚夏时节,齐己作为僧人诗人,常以自然景物抒写禅意。诗中通过对比城中酷暑与山中清凉,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游子羁旅的孤寂,体现唐代文人"仕隐矛盾"的典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