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
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
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重阳节登高时只能向北眺望,盛开的菊花为秋色增添了几分明亮。 初次在佳节感受到离别的愁绪,贫寒的生活只盼天气晴朗。 好的文章偶尔还能读到,但学习耕种到老却一事无成。 莫要感叹关山阻隔,何时才能不再有战乱阻隔归途?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 ① 时空对照:通过“北望”(空间)与“初逢节”(时间)构建双重孤独感; ② 矛盾修辞:“喜晴”反衬贫居之苦,“好文”对比“无成”凸显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③ 以小见大:由个人离恨引申至时代兵祸,结尾“何当”之问具有深刻社会性。 建议结合杜甫《登高》对比阅读,体会唐代重阳诗的情感演变。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重阳羁旅图景: 首联“登高唯北望”暗含思乡之情,“菊助可□明”以乐景衬哀情; 颔联“离恨”“贫居”直抒困顿心境; 颈联转折,以“好文”自慰,用“学稼”自嘲; 尾联“阻兵”二字力透纸背,将个人愁绪升华为时代之痛。语言质朴而意蕴深沉,典型体现晚唐乱世文人的双重悲慨。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司空图因避战乱流寓浙江。重阳节本应团聚登高,但诗人身处异乡,贫居困顿,加之战乱频发,关山阻隔,遂以诗抒写羁旅之愁与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