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边塞的男儿,一生不曾读过一字书,只懂得游猎夸耀身手矫健。 秋日胡马肥壮适合啃食白草,骑上它追逐影子何等骄傲。 挥动金鞭拂过雪地,马鞭鞘鸣响,酒至半酣呼鹰出远郊。 拉弓如满月箭无虚发,一双大雁应声而落连着箭矢飞坠。 海边围观的人纷纷退避,他的勇猛英气震撼了整个沙漠。
此诗可分层解读: 1. 人物塑造:前两句用"不读一字书"的强烈否定定义边儿身份,后六句通过连续动作描写(骑/挥/呼/弯)展现其英姿 2. 空间设计:从马背(近景)到远郊(中景)再到沙碛(远景),形成递进式场景扩展 3. 文化隐喻:"白草""胡马"等意象暗示胡汉文化交融,"观者辟易"侧面烘托唐帝国边疆威慑力 4. 李白特质:将游猎场景诗化为个人精神投射,体现其"天然去雕饰"的美学主张
全诗以动态画面串联:开篇"不读一字书"的对比突显边儿本色,随后用"秋肥白草""蹑影矜骄"等意象渲染狩猎场景。"金鞭拂雪""弓弯满月"等细节描写极具视觉冲击力,末句"猛气英风振沙碛"将人物气概推向高潮。李白以夸张手法(如"双鸧迸落连飞髇")和跳跃式镜头转换(从骑射到观者反应),塑造出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边塞英雄形象,体现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此诗作于李白漫游北方边塞时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通过描绘边城少年精湛的骑射技艺和豪迈气概,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尚武之风,同时暗含对文人拘泥书卷的对比,体现李白崇尚自由豪放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