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这条大运河,可到如今,千里的航运还依赖着它通畅的水波。
1. 汴河:即通济渠,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的重要段落,连接了黄河与淮河等水系,对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曾起到重要作用。
2. 隋炀帝与大运河: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沟通南北交通,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 皮日休: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自号鹿门子等。他的诗文多抨击时弊,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刚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它与隋朝的大运河有关。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在当时虽然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苦难,成为隋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就像诗中说的“尽道隋亡为此河”。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运河的积极意义,“至今千里赖通波”这句就告诉我们,直到诗人生活的时代,大运河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作用,方便了南北的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
皮日休的这首诗很有特点,它没有简单地否定或者肯定大运河,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评价了它的影响。这告诉我们,看待历史事件和事物,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要全面、辩证地去分析。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学到一种看待历史的方法。
这首诗开篇便点出了一个普遍的观点——“尽道隋亡为此河”,直接引用了人们对隋朝灭亡与大运河关系的通常看法。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出“至今千里赖通波”,强调了大运河在当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千里航运都依赖它。这种写法看似矛盾,实则是诗人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他既承认大运河的开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因为它耗费了巨大的民力;又肯定了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它对后世的交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思考,体现了诗人独到的见解。
汴河即通济渠,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皮日休生活在晚唐时期,他通过对汴河的咏叹,来反思隋朝的兴亡,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