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安阳好(有口号
安阳好(有口号
王安中 〔宋代〕
胜日佳时一醉同。
安阳好,形胜魏西州。
曼衍山河环故国,升平歌鼓沸高楼。
和气镇飞浮。
笼画陌,乔木几春秋。
花外轩窗排远岫,竹间门巷带长流。
风物更清幽。
写风
写花
写山
故国
古诗译文
在一个晴朗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一同沉醉在欢乐中。安阳真是个好地方,它的地理形势优越,曾是魏国西边的重镇。绵延的山河环绕着这片古老的国土,太平盛世的歌舞声伴着鼓乐在高楼上沸腾喧响。一片祥和之气镇住了飘浮的尘嚣。绿树掩映着如画般的道路,高大的树木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花丛之外的轩窗正对着远方的峰峦,翠竹之间的门巷旁伴着悠长的流水。这里的风景更加清静幽雅。
展开
知识点
1. 词牌“安阳好”:此为词牌名,可能与咏颂安阳地望有关。 2. 魏西州:历史地理概念,指战国时魏国西部区域,今河南安阳一带曾属魏地。 3. 曼衍:连绵不绝之意,常见于古典诗文形容山脉、河流等。 4. 升平:指太平盛世,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状态。 5. 古典诗词中的对仗:如“花外轩窗排远岫”对“竹间门巷带长流”,工整而富有画面感。 6. 王安中:北宋末大臣、文人,其作品多涉及政治与山水题材。
展开
古诗注解
胜日佳时:
指天气晴好、适宜欢聚的日子。
安阳好:
词牌名,也是词作赞颂的对象,即安阳(今河南安阳)。
形胜魏西州:
形容安阳地势优越。魏西州,指战国时魏国的西部疆域,安阳地处其要冲。
曼衍:
绵延不绝的样子。
升平歌鼓:
太平盛世时的歌舞和鼓乐。
和气镇飞浮:
祥和的气氛似乎镇住了空中飘浮的尘埃或喧嚣。
笼画陌:
绿树笼罩着如画的道路。陌,道路。
远岫:
远处的峰峦。
带长流:
伴随着长长的水流。
风物:
风光景物。
展开
讲解
这首《安阳好》是一首描绘地方风物的词作。讲解时可把握几个层次:首先,开篇点题,说明写作缘由(胜日同醉)和赞颂对象(安阳)。其次,分析上片如何从历史地理(形胜魏西州)、自然山河(曼衍山河)和社会生活(升平歌鼓)三个维度展现安阳的宏大气象。再次,解析下片如何通过选取典型意象(画陌、乔木、花外轩窗、竹间门巷)来描绘安阳的清幽景致,体现由整体到局部、由动态到静态的写作手法。最后,总结全词主旨,即通过对安阳形胜与风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太平盛世和自然幽静生活的向往。词中“和气镇飞浮”等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词以“安阳好”开篇,直抒胸臆,总领全篇。上片从大处着眼,写安阳的宏观形胜与盛世气象。“曼衍山河环故国”勾勒出壮阔的地理格局,“升平歌鼓沸高楼”渲染出热闹的都市生活,而“和气镇飞浮”一句则巧妙地将祥和的氛围具象化,意境宏阔又富有动感。下片转入细部描写,聚焦于“画陌”“乔木”“轩窗”“竹间门巷”等具体景物,由远及近,由闹入静,最终以“风物更清幽”作结,突出了安阳清雅幽静的一面。全词结构清晰,笔墨酣畅,既有对历史底蕴的追怀,又有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在雄浑与清雅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展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造诣。
展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中所作。王安中生活在北宋末期,历经徽、钦二帝时期。安阳是历史上的名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地区。词中描绘安阳的形胜与升平景象,可能作于作者任职或途经此地时,通过对山川形胜、歌舞升平的刻画,既表达了对安阳风物的赞美,也可能隐含了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期望,以及在太平景象下对自然清幽之趣的追求。
展开
作者信息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
古诗数量:
86
名句数量:
228
作者其他古诗
1
北山移文哨遍
1万阅读
2
点绛唇
1万阅读
3
绿头鸭
1万阅读
4
徵招调中腔
1万阅读
5
玉蝴蝶
1万阅读
6
临江仙
1万阅读
7
破子清平乐
1万阅读
8
水龙吟
1万阅读
9
木兰花
1万阅读
10
小重山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